DV在纪录片拍摄中的优势
2015-3-28 11:29:16 点击:
在北京电视台《纪录》栏目做编导,负责拍摄一部有关高考的纪录片,播出时此片名为《2001高考北京》,反响很好,除了在《纪录》栏目播出外,还被译成英文版在海外播出,之后三年,每逢高考前夕,此片便会在全国各省台的纪录片栏目播出。很多观众给栏目打电话索要光盘,此片甚至成了北京多所学校高三学生的高考动员片。这部片子除了高考那三天有大机器协助拍摄外,99%的拍摄均使用DV机。而最初决定用DV拍摄是由选题性质决定的。在拍摄过程中,DV的纪录优势尽数展示,令人惊叹。
选题被批准后,我在北京找了四所中学,计划从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寒假开始跟拍到高考结束。但是,各学校对拍摄的支持度不大,因为他们担心拍摄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,可能遭到学生和家长的反感。为了说服校方,我向所有校长保证:使用DV机,不带组,一个人完成拍摄,把拍摄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,最终他们同意让我试试。从此我和我的DV融进了学生们的全部生活,他们的课堂、家、上学路上。大半年的时间里,我游走在北京四所学校的近十个班级,跟拍了二十多个学生。此间,我和我的索尼PD150P同为一体,隐蔽而低调。DV的小巧轻便极大地帮助了我,让拍摄对象们完全无视我的存在,最终得到了所有校长和老师的支持。
DV的存在,并没有改变被拍摄者的生活,他们在DV中如此自然,如同平日平凡的生活一样,此时,DV实现了最大限度还原生活的纪录使命,其效果远远超越大机器的拍摄。DV与拍摄者的一体性以及它便于掌控的灵活性,让它可以轻松地应对各种环境,同时在场景转换过程中,更加游刃有余。
二、DV在纪录片拍摄中营造的心理优势
越是小,越容易被忽略,越是小,越不易给人带来压力。被忽略和无压力的境界是我在纪录过程中一直坚持追求的。
2005年,我拍摄十集系列片《珍爱乳房》时,同样也借助了DV,那时选择DV 是因为经费在开拍时尚未落实。而这次拍摄,让我真切体验了DV 的另一重要优势。与大机器相比,DV是亲切而低姿态的,很多被拍摄者向我这样反映。
2004年末,我到广州拍摄采访晚期乳癌患者何翔,她是这个系列片中第一位接受采访的患者,片子播出时已经离开人世。也就是说这一次,DV纪录的是一个女人生命的最后时光,尽管我与何翔沟通得很好,但是我还是不太确定用怎样的情境讲述这个悲哀故事,然而DV给了我信心。在小小的DV里,饭桌旁,何翔在儿子的读书声中呆住了手中的碗筷;沙发里,何翔依靠着丈夫的肩膀,深情而信赖地握着丈夫的手很久不肯松开。那一刻,她平静而幸福的面容令人感动,DV毫不费力地捕捉到了这温情脉脉的细节,那是言语无法表达的真挚亲情,令我当即泪涌。后来,这个段落被放进系列片的宣传片中,没有太多的故事铺垫,这个温暖的镜头让众人泪流满面。
任何的拍摄都会被拍摄对象感知,所有感知都或多或少影响着拍摄对象的思想和行为。所以,在纪录过程中,我们力求给拍摄对象以最小的干扰,让他们按着原本的面貌和原本的规律自然呈现,最佳境界是镜头不存在。然而,我们无法抽离拍摄工具空谈纪录,而在工具选择上,显然,越是小越是灵便,干扰因素就相应降低,拍摄对象的心理就越是本真,而拍摄对象的心理是决定其所有行为的根本,更是决定一部纪录片思想走向的重要砝码。
相对大机器而言,DV的小而灵能够让纪录片作品更加贴近人物心灵和真实生活。
三、DV在纪录片拍摄中的能源优势
编导与摄像师在配合过程中是有矛盾的: 编导希望摄像师长时间待机,以便随时获得连续的、有效的甚至是意外的纪录效果和丰富素材,他们总是期望越多越好。而摄像师则会考虑机器还有没有电,还可以拍多长时间,那个镜头拍过了,再拍就是浪费。这时矛盾的焦点是在能源上,更具体的就是机器的带电量。在这方面,DV机的优势越发凸显,两块精巧的90分钟的厚电池足以完成三盘60 分钟长度素材纪录,不必担心没电,待机时间延长有效保证了随时开机,让大量掌握素材的可能性显著提高。
片长为50分钟的《2001高考北京》,素材量近100小时,后期剪辑中镜头及情节选择余地大大增加。在高考当日的拍摄中,考场外等待的家长人海般涌动着的大场景、家长脸上的焦急与担忧,维护秩序的监考老师激动的声音,第一位走出考场的考生被惊得一脸慌张,因为她要第一个穿越由家长们自发组成的整齐“迎宾道”,所有的细节被真实捕捉,无遗憾的完整纪录为之后剪辑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所有这一切都要依赖DV出色的能源优势,它帮助纪录片编导轻松获得更多的素材。另外小DV带更加方便素材的存储,这样丰富的素材量,对日后其他片子的剪辑也同样有帮助,很多年后,同事们在编辑有关学校生活的题材时,仍到我这儿挑选素材。
四、DV在纪录片拍摄中的时效优势
DV的小而灵,便于编导单人行动,尤其是让女编导有机会完成独立拍摄的可能。
为了拍摄高考一片,我私人买了一部索尼PD150P,每天我都会把电池充得足足的,只要有消息,立刻出发,既不用约人,也不用约车,更不用提前跟摄像师沟通背景和拍摄计划,一台DV,一颗自带的心,搞定一切。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有价值,但是至少不会错过精彩的故事。
五、DV在纪录片拍摄中的成本优势
在我使用DV拍摄的纪录片中,每一部都与节省经费有关。因为要完成一个长时间大素材量的纪录,经费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,目前,DV是唯一一个可以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完成纪录的电视设备。
曾经轰动一时的长篇纪录片《姐妹》,就是一部无经费状态下完成素材拍摄的纪录片,其编导李京红在拍摄四个发廊妹的过程中,除了手中的DV机,身无分文,他依靠着这台小小的DV机,把自己的生活与四姐妹的命运捆绑在一起,在纪录四姐妹历经坎坷的同时,这位纪录者自身也同时历经磨难,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。这部没有经费支持的纪录片,仅仅依靠着DV掌握了丰富感人跌宕起伏的宝贵素材,打动了业界人士,继而获得支持,最终他又使用低成本的DV编辑机完成了价值300万的大制作,成为DV界的传奇。
早于《姐妹》的DV 传奇,当属北京电视台《纪录》栏目在初期推出的《日本的留学生活》,纪录者张丽玲本人,就是一个怀抱理想挣扎在日本社会低层的漂亮女人,只因为她拥有了小小的DV,在面对艰难生活的时候充满了勇气和希望,她的DV没有令她失望。
选题被批准后,我在北京找了四所中学,计划从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寒假开始跟拍到高考结束。但是,各学校对拍摄的支持度不大,因为他们担心拍摄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,可能遭到学生和家长的反感。为了说服校方,我向所有校长保证:使用DV机,不带组,一个人完成拍摄,把拍摄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,最终他们同意让我试试。从此我和我的DV融进了学生们的全部生活,他们的课堂、家、上学路上。大半年的时间里,我游走在北京四所学校的近十个班级,跟拍了二十多个学生。此间,我和我的索尼PD150P同为一体,隐蔽而低调。DV的小巧轻便极大地帮助了我,让拍摄对象们完全无视我的存在,最终得到了所有校长和老师的支持。
DV的存在,并没有改变被拍摄者的生活,他们在DV中如此自然,如同平日平凡的生活一样,此时,DV实现了最大限度还原生活的纪录使命,其效果远远超越大机器的拍摄。DV与拍摄者的一体性以及它便于掌控的灵活性,让它可以轻松地应对各种环境,同时在场景转换过程中,更加游刃有余。
二、DV在纪录片拍摄中营造的心理优势
越是小,越容易被忽略,越是小,越不易给人带来压力。被忽略和无压力的境界是我在纪录过程中一直坚持追求的。
2005年,我拍摄十集系列片《珍爱乳房》时,同样也借助了DV,那时选择DV 是因为经费在开拍时尚未落实。而这次拍摄,让我真切体验了DV 的另一重要优势。与大机器相比,DV是亲切而低姿态的,很多被拍摄者向我这样反映。
2004年末,我到广州拍摄采访晚期乳癌患者何翔,她是这个系列片中第一位接受采访的患者,片子播出时已经离开人世。也就是说这一次,DV纪录的是一个女人生命的最后时光,尽管我与何翔沟通得很好,但是我还是不太确定用怎样的情境讲述这个悲哀故事,然而DV给了我信心。在小小的DV里,饭桌旁,何翔在儿子的读书声中呆住了手中的碗筷;沙发里,何翔依靠着丈夫的肩膀,深情而信赖地握着丈夫的手很久不肯松开。那一刻,她平静而幸福的面容令人感动,DV毫不费力地捕捉到了这温情脉脉的细节,那是言语无法表达的真挚亲情,令我当即泪涌。后来,这个段落被放进系列片的宣传片中,没有太多的故事铺垫,这个温暖的镜头让众人泪流满面。
任何的拍摄都会被拍摄对象感知,所有感知都或多或少影响着拍摄对象的思想和行为。所以,在纪录过程中,我们力求给拍摄对象以最小的干扰,让他们按着原本的面貌和原本的规律自然呈现,最佳境界是镜头不存在。然而,我们无法抽离拍摄工具空谈纪录,而在工具选择上,显然,越是小越是灵便,干扰因素就相应降低,拍摄对象的心理就越是本真,而拍摄对象的心理是决定其所有行为的根本,更是决定一部纪录片思想走向的重要砝码。
相对大机器而言,DV的小而灵能够让纪录片作品更加贴近人物心灵和真实生活。
三、DV在纪录片拍摄中的能源优势
编导与摄像师在配合过程中是有矛盾的: 编导希望摄像师长时间待机,以便随时获得连续的、有效的甚至是意外的纪录效果和丰富素材,他们总是期望越多越好。而摄像师则会考虑机器还有没有电,还可以拍多长时间,那个镜头拍过了,再拍就是浪费。这时矛盾的焦点是在能源上,更具体的就是机器的带电量。在这方面,DV机的优势越发凸显,两块精巧的90分钟的厚电池足以完成三盘60 分钟长度素材纪录,不必担心没电,待机时间延长有效保证了随时开机,让大量掌握素材的可能性显著提高。
片长为50分钟的《2001高考北京》,素材量近100小时,后期剪辑中镜头及情节选择余地大大增加。在高考当日的拍摄中,考场外等待的家长人海般涌动着的大场景、家长脸上的焦急与担忧,维护秩序的监考老师激动的声音,第一位走出考场的考生被惊得一脸慌张,因为她要第一个穿越由家长们自发组成的整齐“迎宾道”,所有的细节被真实捕捉,无遗憾的完整纪录为之后剪辑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所有这一切都要依赖DV出色的能源优势,它帮助纪录片编导轻松获得更多的素材。另外小DV带更加方便素材的存储,这样丰富的素材量,对日后其他片子的剪辑也同样有帮助,很多年后,同事们在编辑有关学校生活的题材时,仍到我这儿挑选素材。
四、DV在纪录片拍摄中的时效优势
DV的小而灵,便于编导单人行动,尤其是让女编导有机会完成独立拍摄的可能。
为了拍摄高考一片,我私人买了一部索尼PD150P,每天我都会把电池充得足足的,只要有消息,立刻出发,既不用约人,也不用约车,更不用提前跟摄像师沟通背景和拍摄计划,一台DV,一颗自带的心,搞定一切。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有价值,但是至少不会错过精彩的故事。
五、DV在纪录片拍摄中的成本优势
在我使用DV拍摄的纪录片中,每一部都与节省经费有关。因为要完成一个长时间大素材量的纪录,经费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,目前,DV是唯一一个可以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完成纪录的电视设备。
曾经轰动一时的长篇纪录片《姐妹》,就是一部无经费状态下完成素材拍摄的纪录片,其编导李京红在拍摄四个发廊妹的过程中,除了手中的DV机,身无分文,他依靠着这台小小的DV机,把自己的生活与四姐妹的命运捆绑在一起,在纪录四姐妹历经坎坷的同时,这位纪录者自身也同时历经磨难,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。这部没有经费支持的纪录片,仅仅依靠着DV掌握了丰富感人跌宕起伏的宝贵素材,打动了业界人士,继而获得支持,最终他又使用低成本的DV编辑机完成了价值300万的大制作,成为DV界的传奇。
早于《姐妹》的DV 传奇,当属北京电视台《纪录》栏目在初期推出的《日本的留学生活》,纪录者张丽玲本人,就是一个怀抱理想挣扎在日本社会低层的漂亮女人,只因为她拥有了小小的DV,在面对艰难生活的时候充满了勇气和希望,她的DV没有令她失望。